教育卡的行业标准
教育卡,又称校园卡,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由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或各学校实施,面向在校学生发放,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的集成电路IC卡。
___教育卡是利用IC卡技术实现教育领域内各类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的信息收集、识别、共享和交换的一种工具,也是持卡者与各类教育管理、校园管理和社会服务应用系统的一种交互接口。
___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对行业性IC卡应用要统一规划的有关要求,为规划教育领域IC的应用,实现教育卡的一卡多用和全国通用,保证教育领域IC卡应用项目建设的安全、稳妥、有序地进行,组织制定了“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
本“规范”主要包括:
第1部分:卡片规范
《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第一部分:用户CPU卡卡片规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机电接口、逻辑接口和传输协议。用于卡和终端间的信息交换。本篇参照采用了ISO 7816第一至第三部分并与EMV’96一支付系统集成电路卡规范的第一部分等同。
——数据元和命令集。定义了教育应用中所有使用的一般数据元、命令集和对终端响应的基本要求。教育应用中所需的专用命令在《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第二部分:教育卡发卡方案及安全体系中定义。
——应用选择。定义了卡和终端完成应用选择的处理过程,并规定了与卡中此过程相关的数据文件的逻辑结构。此部分与EMV’96一支付系统集成电路卡规范的第三部分等同。
——安全机制。定义了教育系统应用中有关安全的总体要求、加密算法和安全机制。
——考虑到金融cpu卡在我国已形成了广泛的市场,国际国内众多智能卡生产商都开发了符合《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的智能卡产品,而金融卡的卡片指令完全能满足教育卡的应用需要,故除对部分概念作了必要的改变外,本卡片规范文档基本按照“《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第一部分卡片规范”进行描述。
——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东方出版社 2002年8月)
第2部分:教育卡发卡方案及安全体系
教育卡,又称校园卡,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由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或各学校实施,面向在校学习的学生发放,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以及搭载各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集成电路(IC)卡。教育卡是利用IC卡技术实现教育领域内各类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的信息收集、识别、共享和交换的一种工具,也是持卡者与各类教育管理、校园管理和社会服务应用系统的一种交互接口。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对行业性IC卡应用要统一规范的有关要求,为规范教育领域IC卡的应用,实现教育卡的一卡多用和全国通用,保证教育领域IC卡应用项目的建设安全、稳妥、有序的进行,组织制定了“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教育卡集多个应用与一卡的发卡方案及用于信息安全认证和信息共享的安全体系。本部分的编写主要参考了“社会保障(个人)卡安全要求”、“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和“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东方出版社 2002年8月)
第3部分:终端规范
《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第三部分:终端规范。以第一部分:卡片的规范和第二部分:教育卡发卡方案及安全体系为基础,规定了一个对一般的终端特性和功能提出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卡片通用,设备共享”的终端最小需求。有关系统设计及后台处理的内容不属于本部分的范围,本部分也不涉及终端管理方面的内容。本部分的编写主要参考了“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和“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本部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终端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终端的电气机械特性、逻辑接口、传输协议要求,并定义了接口设备的编程接口。
——终端的功能描述。从功能角度对终端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描述。此部分从终端角度对《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支持的终端实施多应用管理的一般原则。同时为保证终端数据存储、处理安全,特别针对安全存取模块的物理安全及逻辑安全两方面对终端的安全要求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黑名单管理。原则性的阐述了黑名单管理必须的查询检索方式、检查的内容以及对黑名单更新的安全性要求。对黑名单的收集、存储格式、存储内容等与系统设计有关的内容不在本部门范围内。
——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东方出版社 2002年8月)
“中国教育集成电路(IC)卡规范”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主持制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湘潭大学、苏博泰克公司等有关单位参与制定。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